欢迎来到红人网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视觉福利

DJ美女试看(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跨学科实践:自制天文望远镜教学设计)

2025.02.09 来源: 浏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与应用:

学生能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在天文望远镜中的应用,掌握天文望远镜的制作方法,学会调节天文望远镜看清远处物体。

2. 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

通过制作活动,培养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 科学态度与责任:

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体验自制工具的成就感,培养耐心细致严谨认真的科学品质与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明确天文望远镜物镜与目镜的作用,成功制作简易望远镜。

2. 难点:根据实际观察需求,恰当选择、搭配凸透镜焦距,精准调节物距、像距以获得清晰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准备

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多组、纸筒(或PVC管)、剪刀、胶水、观察目标物(如远处风景、文字标识等)、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项目提出

科学家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接收来自遥远星系的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人们对宇宙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如何制作一个望远镜?实现望远的功能。

(二)项目分析

结合动画演示,复习凸透镜成像基本规律,如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镜成像原理);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目镜成像原理)

天文望远镜的结构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尚不具备对望远镜成像原理的认识。若直接告诉学生望远镜的组装顺序,学生将失去自我探索的乐趣。故本节课将用3个活动拆解望远镜结构,进而设计出合理的望远镜。

活动1:尝试用一个凸透镜看清远处的物体。

学生得到结论:使用1个凸透镜无法实现望远镜的功能。

活动2:尝试使用两块凸透镜组合,观察远处的物体时,可以试着调节两个凸透镜间的距离,以达到最佳的观察效果。

学生得到结论:物镜相当于照相机,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把这个很小的实像放大。

活动3:交换物镜和目镜,再次观察远处的物体,你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得到结论:制作望远镜的两个凸透镜物镜的焦距较大,目镜焦距较小。

教师讲解凸透镜成像原理,并分析其在望远镜设计中的应用。学生自学视角和放大倍率。

(三)设计与规划:设计望远镜

1.计算与设计

确定望远镜的放大倍数为2倍。选择合适的物镜焦距(20cm)和目镜焦距(10cm)。绘制初步设计图。

2.列出材料清单

所需材料包括:两种不同的凸透镜(直径4cm,焦距10cm;直径5cm,焦距20cm)、纸筒(内径4cm和内径5cm两种)、硬卡纸、卡扣、胶带、剪刀、尺

3.讨论与优化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考虑:

(1)如何固定透镜。

(2)如何调整透镜间距并确定最佳成像距离。

(3)怎样减小物镜筒与目镜筒之间的缝隙。

(四)制作与组装:动手制作望远镜

分组制作:将学生分成 4 人小组,每组进行制作。

选择镜片:指导各小组依据观察目标,挑选物镜(焦距较长,焦距20cm)、目镜(焦距较短,焦距5cm),可对比不同组合试看效果。

组装:用剪刀裁剪纸筒到合适长度,将选好的物镜、目镜分别固定在纸筒两端,确保镜片与纸筒垂直,用胶水粘牢,可在内部加垫卡纸调整镜片位置。

调试观察:小组用自制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如校园建筑、大树等,调节纸筒长度(改变物距、像距),尝试看清不同距离目标,记录遇到的问题,教师巡视,对调节困难小组给予针对性指导。

(五)实验与验证:测试望远镜性能

使用制作的望远镜进行实验,验证其功能。将望远镜对准远处,记录能否清晰看到。使用数据表记录实验结果,例如:放大倍率是否达到预期、成像清晰度是否满意。分析实验问题:分析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如透镜质量、安装精度);提出优化方案。

(六)展示与交流:分享制作过程与实验成果

展示:各小组推选代表展示自制望远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困难与解决办法,如镜片固定不牢、成像模糊如何调整。

交流:选取部分小组望远镜,观察同一远处目标,比较不同望远镜成像清晰度、放大倍数差异,分析原因,讨论改进方向。

(七)对望远镜进行改进和升级

学生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发现成倒立的像,观察此天文望远镜的结构,思考如何才能看到物体正立的像?

六、教学评价

1. 制作成果评价:观察望远镜制作完成度、镜片安装精度、外观整洁度,考量小组协作默契度。

2. 观察效果评价:通过小组观察记录、现场展示对比,评价望远镜成像清晰度、放大倍数是否达标。

3. 过程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讲解、小组制作、调试交流环节的参与度、思考深度、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

学生的收获非常大。学生们了解了望远镜的原理,锻炼了探究思维,培养了动手能力,小组之间团结协作,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但制作环节易出现时间紧张、小组分工混乱问题,需提前规划好时间,明确分工要求;知识讲解时,部分学生对复杂成像规律理解慢,可结合实物模型多演示;后续可增加与天文知识结合活动,拓展物理学习视野。

Tag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