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第一辆汽车(揭秘汽车发明者奔驰百年历史:希特勒是其死忠粉,曾沦为战争机器)
终于要写一期奔驰的故事了,关于这个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百年品牌总是有很多故事要去了解,在之前的栏目我或多或少都提过一些。这次算是一个汇总,围绕着奔驰的故事实在太多,文章中并不能把这些故事一一道来,各位权当本文是个目录,有兴趣的再自行展开搜索吧。
19世纪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整个欧洲,随着1876年德国人奥拓发明了四冲程发动机,人们开始了陆地交通工具的革新,其中就包括了两位德国工程师,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1886年,卡尔·本茨把一个0.9马力的四冲程发动机装在马车车架上,这个不用马拉的三轮车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另外一位工程师戈特利布·戴姆勒则在迈巴赫的帮助下,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四轮汽车。因为卡尔·本茨的三轮汽车注册专利更早,因此它的作品成为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奔驰和戴姆勒两大巨头的竞争就此拉开序幕。
戴姆勒公司于1900年推出了一款新的产品,该车的底盘更低并采用了发动机前置的布局,整体造型更接近现代汽车的样子。时任戴姆勒公司董事长的埃米尔·耶利内克非常喜欢自己的小女儿,并把这款车命名为梅赛德斯,之后这位董事长在尼斯拉力赛中获得了冠军,认为“梅赛德斯”这个名字能带来好运,因此“梅赛德斯”成为了戴姆勒汽车的一个品牌。
一战促使两大巨头合并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奔驰和戴姆勒两家公司为德军提供了大量的运输车辆,除了运输车外,这两家公司还参与研制了两款轻型坦克LK I和LK II型,这是德军为扭转战局所做的努力之一,计划制造580辆但是直到战争的结束也才生产出两辆原型车。
伴随着德国的战败,巨额的战争赔款让德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战败的耻辱深深印在每一个德国公民的心中,德国的汽车制造业也进入了寒冬,在这样的环境下,昔日的对手不得不合作,1926年奔驰和戴姆勒两家公司合二为一称为戴姆勒-奔驰公司。
二战中沦为帝国战争机器的一部分,开足马力制造武器
两家公司合并之后,戴姆勒-奔驰公司迎来了一位“死忠粉”,据说他一生中购买过44辆奔驰汽车。1933年希特勒上台,欧陆风云激变,列强间暗流涌动,戴姆勒-奔驰为这位“死忠粉”量身打造了一辆造型典雅又厚重的“大奔”,它载着日耳曼民族的“希望”在大街上接受狂热民众的欢呼。然后这个所谓的“希望”再次带领着德国走上了战争之路。作为给这个人提供座驾的奔驰,自然又成为了第三帝国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再说这辆定制的“大奔”,它的来头可不小,是世界上第一款防弹汽车奔驰770K,它的车身增加了4毫米厚的特殊钢板,使用了5厘米厚的防弹玻璃,这些导致了车身重量增加到3.6吨。为了能够推动这台车前进,奔驰给原本的8缸发动机增加了罗茨式机械增压器。希特勒对这款车一见钟情,无论是检阅部队还是到地方视察都乘坐这款车,奔驰770K一共生产了17辆。
除了制造防弹车之外,戴姆勒-奔驰不可避免的为第三帝国研发和制造武器,其中陆军方面最有名的就是三号坦克、三号突击炮和VK3002 DB。三号坦克是二战中德国闪电战的主力装备,但是到了战争中期就暴露出火力不足和装甲薄弱的问题,因此戴姆勒·奔驰在三号坦克的基础上改造出没有炮塔的三号突击炮,并且产量巨大,大约有10500辆装配部队,成为二战中德国装备最多的履带式装甲车辆。其廉价、便于制造且火力十足的特点在战争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被三号突击炮摧毁的坦克数量超过2万辆。
戴姆勒-奔驰另外一个坦克VK3002 DB就不算太成功了,它在竞标中输给了MAN公司的方案,后者是二战中德国著名的豹式坦克。其实VK3002 DB是一款很有潜力的产品,它借鉴了苏联著名坦克T-34的设计,大倾角的车身和炮塔具有相当不错的跳弹造型,并且在装甲厚度不大幅增加的前提下通过大倾角提高了装甲厚度。说起来它竞标失败的理由也挺奇葩,据说是因为希特勒本人认为VK3002 DB前置炮塔的造型没有中置炮塔的看上去符合日耳曼民族的审美标准,而且造型太像苏联的产品。
不过戴姆勒-奔驰公司的重头戏是在轮式车辆上,其中L3000卡车是它在战争期间中生产最多的车辆,达到了27000辆。此外戴姆勒-奔驰公司还生产L4500重型卡车,对苏战争开始后,为了应对冬季冰雪造成的路面泥泞的情况,L4500重型卡车还发展出了L4500R半履带式的型号,能拉着4吨半的物资在非铺装的地面上最远行驶100公里,成为东线作战的德军中不折不扣的驿马。
除了地面载具之外,戴姆勒-奔驰公司另一个重要领域就是飞机发动机,二战中德军主力战机、由巴村飞机制造厂(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制造的BF-109系列战斗机搭载的都是戴姆勒-奔驰公司提供的DB600系列发动机。其中DB601发动机就是一款划时代产品,它比原先搭载在BF109上面的容克210发动机功率高出快一倍,达到了1050马力,而容克210只有605马力。DB601发动机另一个突破性设计就是供油方式从化油器变成直接喷射(是现在歧管喷射和缸内直喷的雏形),这非常有利于飞机在空中做机动动作,而装配化油器供油方式发动机的飞机在做机动动作时就要面临因液面变化而无法将油抽取上来进而导致发动机熄火的风险,这种空中“停车”的情况相当危险,驾驶员说死就死。
可以说BF-109系列战斗机在搭载了DB600系列发动机之后如虎添翼,成为了德国空军王牌飞行员的摇篮,这些飞行员的击坠数量是盟军飞行员望尘莫及的。另外DB600系列发动机还远渡日本,川崎公司就获得了DB601的许可生产,三式战斗机搭载的就是川崎公司生产的DB601发动机,不过此时的发动机名称已经改为HA-40。
田间地头走出来的越野之王
二战中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名扬天下,兵种的搭配、战术的运用都成为后世学习的对象,但是二三线的后勤部队仍然全面“骡马化”,部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德国老百姓了。因为物资都要优先供给军方用于生产武器装备,德国老百姓在战争中的那些年过的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生活。不过戴姆勒-奔驰算是个异类,它在二战期间面向普罗大众推出了一款烧木炭的车,加满一次炭能开200公里,这对出门只靠人力的老百姓来说绝对是个福音。
然而真正厉害的还是在后面,也许是戴姆勒-奔驰公司的高层已经预见到战争结束后的样子,因此在1942年就制定了一个全轮驱动平头式车辆的开发计划,并在1947年年底推出。 看Unimog这几个英文字母估计很难形成条件反射这是个什么车,换成中文它叫乌尼莫克,名字也不算响亮。如今提到越野三剑客想到的就是奔驰G级、路虎卫士和Jeep牧马人,再算上越野能力相当出色的普拉多、兰德酷路泽、FJ酷路泽和帕杰罗等等车型,这些基本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越野车,不过它们在乌尼莫克面前都是垃圾。Unimog的名字源自于德文“Universal Motor Gerät”,翻译成中文是多用途自行设备,再翻译成人话叫做多功能拖拉机。
所以说乌尼莫克从一开始就是按农用机械设计的,只是它并没有只按照农用牵引车这一种功能去设计,而是包含了牵引车、农机载具、工作平台和小型运输卡车这些功能来设计制造的。在乌尼莫克的研发中,曾经在二战前担任奔驰发动机开发部门工作的海因里希·勒思勒尔提供了相当宝贵的意见,因为他在二战中以及二战结束后一直从事农业工作,最终戴姆勒-奔驰造出了一款 “全地形泛用拖拉机”。
20世纪50年代,戴姆勒-奔驰在原先的基础上推出了乌尼莫克S型,它的整备质量在1.5吨,从性能上说不仅对得起“全地形泛用拖拉机”的称号,还能满足军方的要求。时值联邦德国战后部队重建以及加入北约组织,乌尼莫克S型凭借出色的越野性能、多用途的功能以及过人的可靠性得到了军方认可,并且随着北约集团联合军演,乌尼莫克S型获得了外国军队的青睐,订单纷至沓来。如今该车除了广泛装备北约部队之外,在非洲和南美洲等83个国家的军队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这种既能拉着大炮“洗地”又能在田间地头干活儿的“多功能拖拉机”简直就是纯爷们儿的代表。
乌尼莫克这么牛逼当然是因为一身过人的本领,非承载式车身就不说了,它用的还是鹅颈式纵梁结构;奔驰G级出名的前中后“三把锁”是越野车迷心中的图腾,乌尼莫克也有;另外乌尼莫克还有一个设计是现在很多越野车原厂状态没有的,这就是门式车桥。其实门式车桥很常见,公共汽车、机场摆渡车因为车轮直径比较大而造成不便于乘客上下车,这就需要门式车桥把车厢更贴近地面,而乌尼莫克是把这个门式车桥反过来安装在车上,进一步增加了离地间隙,让车桥、差速锁外壳和车底其它重要零部件更远离地面。最直观的成果就是,直桥车会“卡蛋”的情况,采用门式车桥的乌尼莫克未必会发生。
写在最后:简单介绍完乌尼莫克之后这篇稿子也该收尾了,其实奔驰还有很多黑科技没来得及介绍,举个例子奔驰是最早一个提出碰撞溃缩区并实现量产的品牌,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奔驰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安全、坚固、可靠和豪华,虽然在战争中沦为帝国机器的重要力量,但是对于奔驰来说这完全是迫于无奈不得不去做这些事而已。(图/文 网通社 刘可)
【原标题:汽车的发明者 历经两次战火的百年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