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汽车(主打技术和高端的中国车,还是没走出以低价为主的魔咒?)
过去一整年,电动化以站在舆论风口的方式胜出,自然在销量上有着巨大的成绩。
数据显示,电动化产品销量前十车型分别为Model Y、元PLUS、秦PLUS、海豚、宋PLUS、海鸥、五菱宏光MINI EV、AION Y、AION S以及宋Pro。
除了Model Y定价超25万之外,其它车型的终端销售价都在15万以内,10万级产品销量更多。
走量的车型都不是企业重点定位车型,相反企业投入重金研发、设计的产品销量表现并不好,以比亚迪为例,元、宋、秦、海鸥、海豚车型销量占比巨大,这些车型的卖点不在于设计、核心技术,而是定价优势以及性价比优势。
这充分说明了一点,大量用户群体在选择电动化产品时只能和入门车型链接,电动化的强大渗透率是建立在低价基础上。
用户在选择新能源产品时主要考虑两点,一个是产品定价是否能够契合消费行为,另一个是日常使用体验感是否能够超越燃油车。
燃油车时代存在的弊病并不少,油耗高、使用成本高,冬季使用体验感差,并且驾驶感受羸弱,这些使用体验感在入门产品上能够被电动化产品替代。
以定价只有7万元左右的比亚迪海鸥为例,用户如果只考虑日常出行,那么海鸥的使用成本就是要比飞度低不少,并且不限行、不限号的特性能够节省较多烦恼。
那么用户选择电动化的理由只有一个原因:省钱、省事儿。
的确,电动化领域可以用更饱满的技术来打消原本就存在的焦虑症,比如说安全、充电、续航、操控问题,但这些对于大多数用户群体来说意义不大。
因为很多用户群体需要的就仅仅是电动化生活,能够抛弃燃油车或者燃油车属性即可,高端电动车体验感更好,但成本也更高,一台优秀的电动化产品定价往往在20万以上,这是很多用户群体无法消费的。
一个是,中国消费市场的整体消费能力还没有达到20万以上标准,大量的消费者只能消费起20万以内的产品,所以包含全新技术的新能源车,销量自然不会在主流之列。
另一个是,20万以上的燃油车价值感已经很强,可靠、安全、耐用、品牌以及豪华感仍然是主导,并且手持20万以上预算购车的消费者对经济性能的敏感度已经大幅度下滑,油耗不再是痛点。
电动化想要起势,核心点依然是和大量的经济型用户群体对接,合理价格背后的经济出行生活才是推动电动化发展的核心标签,优秀的技术诞生出来不仅仅是为了推动高端车型发展,更是为了在技术下放的过程中,让入门产品也能有更好的使用体验感。
入门车型拥有庞大的市场占有率,是推动大规模生产的核心重点,只有如此才能盘活工厂生产和渠道生产,加码生产力优势,推动企业发展。
回顾全球任何一个市场,入门、低价产品都是市场的主导,电动化的发展自然也不能违背这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