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汽车和大卡车的故事-带您回忆7080年代最经典的那些客车和货车,开过一台的都不年轻了
导读:还记得小时候公路上跑的那些客车和货车吗?一起带你穿越回80年代
有一种情怀叫:我们记忆中的那些经典老车。七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物资相对贫穷,科技及机械制造业落后,让我们一起重回七八十年代,看看儿时的公路跑的那些小汽车、客车、货车。见证中国汽车的制造历史长河了!车轮滚滚,满满的回忆。对于喜欢车的人而言,每台车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品牌历史。对于不喜欢车的,都是机器,都叫汽车。
解放CA141
据悉,解放141,1986年投入生产,CA6102汽油发动机,135马力,最高时速90千米每小时,整车载重5吨,可拖带6吨挂车。141车拉重货飘,方向虚位大,空车稳定性更差,尤其搓板路。这与它的设计有缺陷是分不开的。140滑块式减震的平稳性与滤震效果是141不可比的。另外141的油耗大于140。在连续经常性差路况重载工况下运行,141的故障率与车身强度比140差太多。就那个倒翻车头,就是最大的败笔。
后期141车型搭载CA6110和朝柴6102柴油机,CA6110的发动机是仿日本五十铃6BB1的发动机造的,可惜只学了个样子,质量不过关,散热不够,后来机关枪,然后卡壳。后来就淘汰了。车型种类也繁多,从原先单一的载货车,又制造出牵引车、自卸车、专用车等等。
东风EQ140
东风车,其原型是解放CA140,1968年为支援二汽建厂,一汽就把CA140的设计成果给了二汽,二汽对解放CA140升级改进,命名东风EQ140,1978年实现量产。东风车比解放车先进一个档次,首先方向机省劲了,轻轻搬方向就行了,而且速度比解放快。还是东风好开一点,方向轻快换档有同步器,应该是最先进的了,还有就是后桥弓子板是滑板设计的 空车不颠簸 比141舒服点。初代东风140装备到部队的比较多,民用很少,后期的小玻璃东风民用才开始用逐步发展
黄河JN150
黄河JN150是仿捷克斯柯达706RT,由济南汽车制造厂研发制造生产,从图上我们不难看出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相像之处。黄河JN150是新中国的第一辆重卡,它的发动机是基于船舶发动机改造而来,体积大,也非常的重。载重8吨,最高车速71公里/小时。黄河车折半轴出了名的,老黄河驾驶员基本都有夹汗,方向特重,发动机又在驾驶室中部且隔热太差,夏天都是衣服脱光拿湿毛巾围着脖子开,还有那个钢索式手刹想起就头大。
之后黄河JN150,一直被其它车企模仿,出现了很多类似黄河JN150的车型,比如龙江牌150、南阳150、江淮牌150、湖南牌150.....
跃进NJ130
跃进NJ130是轻卡,仿制于苏联的嘎斯51,老司机们都称为“南京老嘎斯”。于1958正式生产,跃进NJ130是在1982年被宣告停产,上图为跃进NJ130第一代车型,改进后的跃进NJ130,外观有了大的变化,和苏联的嘎斯51外观很像
讲到货车的操控性和耐用我还是选日系。如果按现在的路况和装载标准及一个人的开始工作至退休时间内应该不用换车。
八十年代后期,性能较好的日系汽车大量进入国内。比如日产五十铃长头卡车日野和三菱
80年代还有数量稀少进口的经典深蓝色平头前桥也带驱动的奔驰重卡,那时只分配给航空核工业下属大型军工企业
合肥客车厂JT692A型公路铰接客车(HK6150),老式铰接车消失了。上世纪7O年代开始全国各大城市的主要公交车线路上都是采用这种绞接式公交车,而且各大城市的客车厂都是生产,比如上海、武汉、广州等,车门是四页折叠门。后风挡是四块玻璃不是两块!!车身橘红色,记事开始就坐着这种公交车 一直到97年 香港回归 换车了 无人售票 车内响明瓦亮呀 座椅都是软的 发动机在后面 那时候坐车真是一种享受 就喜欢投币 ,
这种巨龙车的原是上海客车参照德囯“MAN”牌长龙客车的造型在1958年开始研制的,1959年开始试生产,1960年就开始正式生产了,同时巨龙无轨电车也研制成功了。上海为什么要开先河研制巨龙铰链大客车呢?是为了淘汰运行死板,阻碍交通发展,噪声大但运力也大的有轨电车!同时也要适应和缓解上海公共交通发展的需要。开始是运行了巨龙式汽车,以缓解交通运能压力,从1961年开始拆除南京路上的轨道开通20路无轨电车开始直到1972年才全部淘汰有轨电车换装无轨电车。以后,中国的各大城市都相继开用了巨龙铰链式公交车,像广州,北京,南京大城市都生产过这种公交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公交车型,小时候冬天没有座了坐在司机旁边的机器盖子上可热乎了夏天打死也不坐烫
无轨电车才是真正的绿色出行,噪音小,乘坐舒适,唯一的缺点就是顶着大辫子,马路顶上有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