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保养牌匾(好多汽修店都换“招牌”了,我的车以后怎么办?)
前几天,笔者所在的社区好几家汽修店,还包括一家做了好多年的老汽修店纷纷“变脸”——换了门牌,既有途虎养车这样的全国连锁店,也有车快修这样的社区服务连锁店,更有山前养车这样的本地连锁店。这不禁让笔者产生了疑问:难道汽修市场要火了。
01
汽修市场真要火了?
经过了解才知道,有此现象的绝不局限于某一区域,影响范围似乎已经遍及全国。
例如,10月初,永达汽车服务控股有限公司最近发布公告称,“永达汽车”将以8.3亿元收购全球知名的独立汽车零售集团英之杰的全资附属公司Inchcape Overseas Limited的4S店业务。由于该公司有多家豪车4S店,“永达汽车”表示,此次收购可令其进一步拓展其保时捷、奔驰、雷克萨斯4S经销店网络,以及特斯拉授权维修网络,并进一步多元化其豪华与超豪华汽车品牌组合。
相较“永达汽车”的向外拓展,另外一家汽车后市场连锁品牌——杭州小拇指汽修,则“刀刃向内”。最近,杭州小拇指汽修陆续在杭州、重庆、佛山、天津等地召开了区域性论坛会议。会上,小拇指汽修负责人表示,“齐心协力,逆势增长”将成为其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此外,除了奋发向上的“老门店”,也有带着资本、流量、技术等强势闯入的“新势力”。例如,不仅上汽、北汽、广汽等汽车集团纷纷开设汽车维修养护的连锁体系,市场嗅觉敏锐的京东、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闯入这个市场。例如天猫旗下的天猫汽车于2018年与康众汽配、汽车超人、汽车科技联合成立的“新康众”推出的“天猫车站”门店目前已在杭州、西安、苏州等城市落地,并计划在5年“认证”的天猫车站超过50000家;京东在汽车后市场的创新项目——京车汇于近日宣布正式上线,聚合了首批200家门店参与京东“双11”……有数据统计,仅2018年一年,这一领域的投融资项目就超过60个,金额超百亿。
这些似乎都向公众释放了一个信号:汽修市场真要火了!
02
市场很大,人才跟不上
针对中国汽车后市场,专注于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与整合的营销机构艾媒咨询发布了一组数据: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规模至2018年已突破1.2万亿,同比增长20.6%。这相对于在汽车产销分别下滑2.8%和4.0%的2018年,无疑让汽车后市场的未来更阳光。
因此,从这点上说,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各方势力都瞄准了汽车后市场这一块蛋糕!
市场有了,资本有了,但服务却跟不上,尤其是技术、人才培养远远赶不上行业发展需求。据笔者的了解,现在的汽修店汽修技师多是传统的“师带徒”的方式,真正兼具比较系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的从业者并不多,也包括专业管理人员也比较欠缺。当然,这还与目前消费者、社会公众,也包括汽修人员自己对该行业的看法、观念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硬件的东西都好解决。说白了,就是钱的事嘛。但难的是在人才培养上,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功夫就能出效果的。而且相较硬件,软件才是核心。修理技术不过硬,店装得再漂亮、服务再好也白搭。所以,我对目前这种现状还是有点担忧的。”笔者常去的那家私人汽修店的老板如此告诉笔者。
03
政策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传统汽修店
随着汽修市场的扩大与变革,政策上也做出了相应变化。
2018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其中就取消了“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但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取消审批后,交通运输部要制定完善并公布维修业务标准,督促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1、建立健全机动车维修经营备案制度,及时公布相关信息;
2、要求机动车维修企业严格按照标准开展维修业务,维修服务完成后应提供明细单,作为车主追责依据;
3、加强对机动车维修行为的监管,对维修企业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4、建立黑名单制度,深入推进维修诚信体系建设。
对于维修企业而言,这不仅可以节省一笔关于维修资质审批的费用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为产业资本进入维修领域减小了阻碍,比如正在布局全国的星牌马龙车漆快修等全国维修连锁企业就不需要再申请许可证。
2018年7月发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将对无证无照、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土地、环保工商、质量技监等手续不全违法建设‘散乱污’企业进行排查和清理”。这将对维修店在硬件设施上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污染比较明显的车漆,这会对一些处在社区、商圈、街道等人口比较密集的维修店,尤其是现在流行“快修店”,或许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表面上看,这对传统的汽修店提出了新的要求,倒逼他们进行硬件及制度、服务、定价等“软件”上的升级,似乎不利于这类汽修店,反倒是有利于带着大量资本入市的“新势力”,于是这才有了文章前面提到的“变脸”。但从长远看,往大了说,自然有利于生态环保;往小了说,外部环境倒逼企业自我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对自己长远发展一定是有利的。
编者按:汽车维修是一个技术性行业,所以,解决汽修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才是最重要的。这不仅需要教育、企业等各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公众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修理工”这份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