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白旗长途汽车(尼克松访华,外媒评论打白旗到北京,毛主席得知立即作出两项决定)
在中美邦交正常化这件事情上,尼克松有着异于常人的清醒。
1972年,尼克松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夫人说起了他两年前的感言:“如果说在我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
如他所言,不仅他本人来到了中国,就连他的孩子也在三年之后来到了中国,毛主席也亲自接待了他们。
尼克松访华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同时也受到了国内反对派的强大压力,有的外媒甚至评论,说尼克松是打着白旗到北京来的。毛主席听后不以为然,立即下令对尼克松作出两点出人意料的决定。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1968年,尼克松登上了总统宝座。在此之前,中国人对他的印象是美国头号反共分子。
1972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毛主席特别关注竞选情况,当谈到尼克松是否再次当选时,毛主席信誓旦旦地说道:“肯定是尼克松。我要请他到北京来!”
吴旭君听到毛主席的话有些不理解,当时的尼克松对中国并不友好,毛主席真的不担心舆论吗?
毛主席笑了笑说道:“你又不懂了,先啃那些啃不动的骨头,好啃的放在一边留着,那是不用费力。”
说着,毛主席便要吴旭君背诵杜甫的《前出塞》。在毛主席看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如果我们想要打开中美的僵局,就要找那些大头。
原先的那些中美大使级会谈已经谈了15年136次,最终也没有说什么结果,也只是摆摆样子,如今,是时候到了亮牌的时候了。
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因此,他认为要想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就一定要找尼克松。正如毛主席所料,尼克松果然连任美国总统。
可能很多人非常疑惑,是什么让尼克松的态度转变得如此之大呢?
可以说,尼克松也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对华政策的转变也是基于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变化。
1964年,国际上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个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第二个就是中国和法国建交。因此,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上升,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美国国内批评政府对华政策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美国政府开始力主改善与中国关系。尼克松入主白宫之后,对华态度转变得更为明显,立即调整了对华政策,结束了两国长期隔绝的状态。
就此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尼克松是一位极具远见的政治家。也正是在尼克松的态度转变之下,迈出了与中国交往的第一步。
经过多方接触,周恩来决定立即邀请尼克松访华,届时双方可以自由提出自己关心的主要问题。1970年6月2日晚上,尼克松和基辛格收到了他们最重要的信件。
基辛格事后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道:“我当时那种如释重负的心情简直是难以形容。”
1971年7月1日,在中方的邀请下,基辛格秘密访华。为此,中方也严格把控着基辛格访华的保密工作。尽管我方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但也发生了一次意外。
就在基辛格登上叶海亚的专机时在机场碰到了一位伦敦记者,他发现一个捂得很严实的人从小轿车上登上了飞机。
令他疑惑的是,这个人的身影很像基辛格,这个人随口问了一下机场的工作人员这架飞机是飞去哪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是去中国的。记者无意之间发现了惊天秘密,立即向伦敦报社报告,基辛格正在飞往中国。
幸运的是,值班的编辑并不相信这个消息,反而认为这个记者肯定是喝醉了,就这样把急电扔进了废纸篓。
基辛格顺利到达北京之后仅仅停留了48个小时,而会见周总理就持续了17个小时。按照事先的约定,双方就一些重大的问题进行了密切地探讨,并协商建立了新的秘密联系渠道,巴黎渠道。
毫无意外,这次的秘密访华,成为了西方世界向中国开启大门的第一步。而在事后,基辛格也说道:
“我现在毫不怀疑,第一次出访的保密成了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改善两国关系的一种保证。”
受到国内压力,毛主席下令作出两项决定
尼克松上台之后,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愿意把改善中美关系当做美国的外交目标之一。
尽管在当时有很多人支持尼克松的这项决定,但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所以为了避免别人的干扰,尼克松一开始就要求与中国的接触必须决定保密。
其实,最开始中国是反对秘密接触的,可以通过华沙谈来接触,但尼克松却认为该渠道并不安全,所以也不同意通过该渠道交流。
1970年3月,在尼克松的再三请求下下,中国接受了通过罗马尼亚和巴基斯坦进行秘密接触的做法。
如果美方有口信,都会由基辛格约见巴驻美大使,随后当场记下口信之后,交给叶海亚总统。总统随后再约见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传达口信。
如果中方有口信,就会有中英文两个版本,由叶海亚总统转达之后再传达给基辛格。基辛格秘密访华之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
公告发布之后,当各国记者纷纷将注意力投向“巴基斯坦渠道”时,基辛格又开辟了另一条秘密渠道——中美“巴黎秘密渠道”。
为何选择巴黎作为联系地点呢?其实在基辛格访华时,就和周恩来商定了华沙渠道不再恢复。
选择巴黎有三个原因:
第一就是为了越南和谈经常往返于美国和法国之间,既方便也便于掩护;第二就是法国的国际地位相对超脱,和越南中国有着外交关系;第三就是法国领导对于中美的和解表示支持的态度,还提到了希望中国能够积极地参加国际事务去。
对此,巴黎有便利条件,黄镇在事后回忆,巴黎对于使馆工作没有严格地限制,消息来源广泛,交通发达。
尽管有了巴黎的帮助,但还是要注重保密,因此,当时此事只有美方的少数人才知道,就连国务卿都不知道。
为了掩人耳目,中国大使馆前院大门保持半开半掩,听到沃尔特斯到来就赶紧迎进去,以免被人发现,因此在巴黎渠道转为公开期间,沃尔特斯来中国大使馆就达45次,基辛格也来了4次,没有出现丝毫的差错。
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可以以常驻联合国及安理会代表的身份在纽约公开活动,因此也就建立了纽约渠道。
就这样,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两条渠道一直在秘密运作,尼克松访华之后,巴黎渠道转向公开,纽约渠道则秘密进行,一直到双方建立联络处。
1972年,是尼克松在第一个任期内的最后一年访华的,对此,尼克松寄予厚望。
他认为和中国改善关系,能够大大加重美国在全球战略格局中的分量,有利于美国的根本利益,所以此次破冰之行,也是为自己的连任做铺垫。
然而,事实却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作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自然受到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
1971年7月,当尼克松在全美宣布访华的公告之后,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当时在美国人看来,尼克松的此次访华甚至比登天还要惊天动地。
有赞同的声音,就有反对的声音,尼克松访华自然也受到了国内反对派的强大压力,甚至有的外媒评论,尼克松是打着白旗到北京来的。
而当吴旭君给毛主席念这条外电评论的时候,毛主席听后笑了,他说道:“我来给尼克松解解围。”
随后,毛主席对尼克松作出了两点出人意料的决定。
第一,在会见尼克松的时间上,外交部一直没有具体的安排。
因此在总统座机到达北京机场的时候,毛主席对身边的吴旭君说道:“你给周总理打个电话,告诉他,请总统从机场直接到游泳池,我马上见他。”
第二,会谈的时间原本只定了20分钟,主席和尼克松却聊了70分钟。
这两个决定,直接给了美国反对派当头一棒,而毛主席也帮助尼克松轻松解了围。
其实这两件事,不仅仅体现出了毛主席在外交上的伟大策略,更是对外展示了中国的外交态度。其实在很早以前,毛主席就已经为尼克松访华做好了铺垫。
毛主席为尼克松访华做足铺垫
尼克松成功任职美国总统之后,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改善关系的想法。对此,毛主席也作出了回应,并打破常规向美国示好。
在1970年10月1日的国庆大会上,毛主席邀请访华的老朋友斯诺一起登上了天安门观看国庆游行,共同庆贺这一重大节日。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美国人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
不仅如此,就在第二天,毛主席和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照片被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头版上,就在报纸的右上角还写着毛主席的一句话:“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
毛主席指示人民日报刊登此照片的用意,就是想让美国看到中国对待美国人的真正态度,同时也希望美国政府能够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早日让尼克松访华。
但遗憾的是,美国政府并没有察觉到这种暗示,基辛格也在回忆录中这样说道:
毛泽东这种“转弯抹角的暗示”显然“对我们敏锐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估计过高”,以致于美国政府没能在“关键时刻理解到他的真意。”
如果说这样的暗示不够明显,没能让美国政府捕捉到毛泽东的用意,那么毛主席凌晨决定邀请美国乒乓队访华算是对美非常友好又明显的举动了。
1971年,中国接到日本的邀请来到日本参加第31届世乒赛。而在此次大赛中,毛主席敏锐地抓住了中美球员的小插曲,直接导演了一场乒乓外交,更让美国政府感受到了中国的诚意。
一名球员在场馆练习之后上错了中国的车,上车后的他一度非常尴尬,但中国球员却及时地化解了这种尴尬,并当即掏出一尺杭州织布送给了这名叫做科恩的球员。
中国人的热情令科恩感动不已,想要回礼却发现自己身上什么都没带。
而在后来,科恩特意找到了中国球员,将一件上别有美国代表团纪念章的短袖送给了他,并庄重地说道:“如果你们邀请我去中国,我愿意去。”
中国代表团立即将此事上报了中央,出于种种考虑,外交部和国家体委认为现在不是邀请美国乒乓队访华的最好时机,因此,周恩来指示,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当报告拿到毛主席手上的时候,思量了很久同意了周恩来的决定。但在凌晨,毛主席毅然决然地作出指示:立即邀请美国运动员前来。
毛主席为何这么做呢?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深谋远虑。让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就是为了给尼克松访华做铺垫,烘托气氛。因此,毛主席突然决定乒乓球队访华。
4月7日,在中国政府的邀请下,美国乒乓球队接受了访华的邀请。科恩得知该消息之后,开心地瘫坐在地上,久久不能平息情绪。
4月10日,世乒赛结束之后,美国乒乓球队立即赶赴北京,进行了一场历史性的访问。周恩来亲自进行了会见,激动地说道:“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友好往来的大门。”
然而,就在这一天,远在美国的尼克松立即宣布了对华新政策:
美国准备迅速打给从中国到美国来访的个人签证;允许中国使用美元;取消对供应前往中国或来自中国的船只和飞机燃料的限制。
7月份,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总理商定决定邀请尼克松在1972年5月访华。就这样,在毛主席的主导下,用小小的乒乓球转动了中美多年紧闭的大门。
而在美国这边,美国媒体也为尼克松访问中国做了十足的准备。
那些美国顶级记者都加入了访华代表团,有的人为了能够参加访问,甚至不惜冒充电视台的工作人员。
2月21日,就在尼克松抵达中国的第一天,《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发回报道:
“尼克松总统今天早上抵达北京,标志着美国和中国之间一代人敌对的结束,并在一个最强大国家和一个人口虽多国家之间开启一种崭新的但仍不确定的关系。”
当这些美国记者来到中国之后,如饥似渴地扑捉着每一个细节,一些美国媒体认为中美开始接触将会对世界和平有着重大的意义,尽管一些媒体对访问的成果并不抱很高的期望,但是仍旧肯定了尼克松的这次访华之旅。
《夏洛特新闻报》这样写道:
即使访问唯一的结果是在这个孤立的国度中敲开一道裂缝,这次冒险也是值得的。
事实证明,在毛主席的主导下,尼克松的这次破冰之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而毛主席的两个重要的决定,也无声打击了那些攻击尼克松的反对派,毛主席用语言和行动证明了中国对尼克松的欢迎和尊重。
1971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从20分钟延长到了70分钟。
这也给当时负责摄像的北京电视台记者李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道:平常毛主席会见外宾的片子我只拍3分钟,可这段片子我破例拍了7分钟,创造了历史,还为美国三大电视网提供了图像。
在这之后,为了宣示中美之间的友谊,一对大熊猫也跟随尼克松抵达了华盛顿,成为了两国友谊的连接点。
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次访华不仅为中国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也让中国开始大踏步地迈向世界。
而这一切,得益于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邓小平曾说过:“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还要在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作为一代伟人,似乎我们找不到更加贴切的词语来形容他的伟大功绩,简单来说,毛主席的历史功绩可以概括为:创建了一个新中国、建设了一个先进的党、缔造了一支人民的军队、创立了一个科学理论。
这一切的一切,细细数来,每一件都堪称奇迹,正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他的历史功绩改变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方向,甚至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耳边依旧回响着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那一天,毛主席那响彻云霄震动世界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