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汽车好不好(二汽总工程师谈81年红旗停产:对外宣称油耗大,其实就是质量太差)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和大家聊一聊为什么1981年国家会宣布红旗轿车停产。
很多人一提到红旗轿车停产,就会认为这是当时只顾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忽略了我们自己的国产轿车。
《现代企业文化》杂志2013年第7期还发表了一篇名为《红旗车的“三起三落”》的文章,文章作者对于1981年红旗轿车的停产感到无限惋惜:
红旗车这一路走来并没有想象中的旗开得胜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1981年,一纸批文,这个生产了23年的“国车”停产了。收起“红旗”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耗油量大、成本高、产量低而停产。
看得出来,作者对于红旗轿车有很深的感情,对于当年宣布红旗轿车停产有很深的怨念。
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因为“红旗”油耗太高和产量太低就停掉这个新中国第一轿车品牌实在有点“崽卖爷田”的意思。
但是,所谓的“耗油量大、成本高、产量低”都只是公开对外宣传而已,实际真正停产原因是当时国家根本没有批量生产“红旗”这种档次轿车的工业实力,之前“红旗”轿车都是纯手工制造,并不是流水线产品;而一旦开始小规模量产之后,“红旗”轿车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最后不得不宣布停产。
说白了,这是因为当时国家还不具备生产高级轿车的工业能力,“耗油大”只是一个借口。
有朋友看到这儿会问了,这事儿你兰台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这事儿被二汽总工程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的陈祖涛先生写进了他的回忆录《我的汽车生涯》里了,而且还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哦。
陈祖涛先生在回忆录里详细介绍了红旗轿车的“出生”情况。
按照陈祖涛先生回忆录里的说法,红旗轿车最开始真的是“一汽”把一辆美国克莱斯勒轿车全部拆成了一个个零件,然后“一汽”厂长饶斌让“一汽”全厂工人一个个来认领,每个人都要签保证书,保证在xx年x月x日之前生产出合格的零件。
而这里面最难仿制的是V8发动机,特别是缸体的铸造。
最后“一汽”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全厂集中全部铸造力量试浇铸缸体,铸造的100台缸体中有97台是废品,结果一汽以“百里挑一”的办法选出铸件毛坯进行加工,最终还是做出了V8发动机。
不仅仅是发动机缸体,基本上所有精密零件,都是采取这种“百里挑一”的方法制造出来的。
那么,红旗轿车在当时的生产成本是多少呢?
红旗轿车自1959年投入生产至1981年停产,共生产39种车型1542辆车,平均年产70辆。而从生产投入来看,每车最低成本6万元,最高22万元。
根据相关材料,每一辆红旗轿车的生产成本是8万元人民币,而经过简单的购买力换算,20世纪60-70年代的8万人民币,约合2019年的3000-3600万人民币。
换言之,当时每一台红旗的生产成本都放到今天都足以购买一台法拉利拉法。
但是,即便如此,红旗轿车在质量上依然有很多问题:
虽然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但由于基础条件太差,很多零部件的精度难以保证,第一批量产的红旗质量问题仍旧不断。维修队的全体技术人员几乎整天24小时不间断地维修,但试乘人员还是指出车辆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按照陈祖涛先生回忆录的说法,红旗轿车属于“先天不足,后天难补”,纯手工制造的时候质量还行,比如尼克松访华时乘坐的红旗轿车就是纯手工制造;但是等红旗开始小批量生产,质量问题就暴露无遗,而且都是当时以我们的技术很难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门的开放,“红旗”乘坐者们眼界宽了,红旗轿车的缺点也一一暴露:提速慢,可靠性差。有时候到机场接外宾,上了车却打不着火;甚至发生过罗马尼亚总统游览长城归途,下山刹车失灵的惊险场面。
正因为“红旗”轿车“先天不足,后天难补”,所以1981年有关领导当面对原一汽、二汽厂长饶斌说,“红旗”的最大问题是质量无法保证,还是暂停生产吧:
(领导)红旗油耗大、速度慢、不可靠,就停了吧。……我(饶斌)接着说,生产十台解放牌的成本才能造一台红旗轿车,红旗轿车送给中南海的领导坐,也是我们的一片爱国心吧。领导说,你别打肿脸充胖子了。——这是他的原话——你给我停产就完了。
综上所述,红旗暂停生产的绝对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当时国家确实没有批量生产红旗这种档次轿车的实力。
END
参考资料:
《我的汽车生涯》,陈祖涛,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轿车风云(1953-2010)》,徐秉金、欧阳敏,企业管理出版社